搜索更多信息

新闻资讯

neWSCENTER
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多地积极行动,守护生命之源 时间:2025-07-14   访问量:0

    在当今社会,水资源安全保护及污水处理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然而,各地正积极采取行动,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水资源现状,在水资源管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多地积极行动,守护生命之源


    贵州: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多点开花

    7月9日,《人民日报》聚焦贵州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方面的努力,成果令人瞩目。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喀斯特地貌曾让村民饱受缺水之苦。20世纪50年代,当地群众凭借钢钎錾子凿出总长130多公里的“绝壁天渠”。2024年,七星关区启动宋官灌区项目,对生机镇天渠的29条支系进行除险加固,如今村民志愿服务队定期巡护,确保水渠畅通。

    贯城河作为贵阳市南明河的重要支流,曾因城市发展,大部分河道被盖板覆盖,水质下降。自2012年起,贵阳市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河道治理,完善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贯城河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及以上标准。

    乌江流域遵义市播州区段也曾因网箱养鱼与磷石膏污染,水质恶化。2009年起,贵州启动34号泉眼污染治理,2018年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如今,千里乌江复清流,沿岸居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投入资金建设农村供水项目,改善了10万余人的供水条件。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贵州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3.3%。在贵安新区芦官村,通过统筹农村饮用水、生活污水与黑臭水体治理,曾经的荒坑废塘变身荷花潭,为乡村旅游发展开辟了新路。2024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公布,贵州省考核等级为优秀,连续4年获此殊荣。2024年,贵州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41.02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8.05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53.9%;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86提高到0.503;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年度水质达标率为92.98%。


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多地积极行动,守护生命之源


    云南凤庆县小湾镇:推进农村污水整治

    走进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箐中村箐中自然村,污水处理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近年来,小湾镇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将“两污”治理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突破口。2025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项目在梅竹村、春光村等多个村庄顺利实施。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通过一户一策、一村一方案,合理规划排污管道,实现雨污分离、残渣过滤、集中收集。村级组织通过召开户长会、村民座谈会等方式,动员村民参与,整治污水乱流陋习。村民们自愿投资投工投劳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同时,通过修建“大三格、小三格”、排污管道,修缮氧化塘、排污观察井等,将生活污水、黑水、灰水全部纳入治理范围。

    在三水村干海自然村,村“两委”为解决生活污水排放杂乱问题,决定建设氧化塘并铺设排污主管道。村集体出资建设氧化塘和主管道,村民投工投劳投资将自家排污管道接入主管道。如今,干海自然村的氧化塘成为“污水净化器”,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各村完成村组入户道路硬化3600米,新建“混小三格”31个,“大三格”3个,排水排污沟2100米,生活用水过滤池68口,污水排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多地积极行动,守护生命之源


    多地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近日,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工程通水进入试运行阶段。该工程位于南岸区鸡冠石镇下窑村,作为重庆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扩建规模40万m³/d(立方米/天),水质执行国家一级A标准。通水试运行后,鸡冠石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达到120万m³/d(立方米/天),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五,有效增强了重庆多区的生活污水处理保障能力,改善了中心城区水环境质量。

    花垣县城南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也在火热推进中。配套管网工程已完成95%的工程量,预计8月完工。厂区工程中,综合楼已完成屋面封顶,AO池、二沉池等核心设施基础处理完工。项目建成后,近期污水处理规模可达每日5000立方米,远期规划1万立方米,将解决当地人口密集区域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

    此外,民乐县砂嘴口水库管理站积极开展水质监测工作。7月9日,甘肃省张掖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对水库水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符合优质水标准。管理站将持续加强水质安全管理,优化水库水源周边卫生环境,并开展节水惜水宣传。

    中科蔚蓝提醒您:在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的道路上,各地正不断探索与实践,通过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水质监测等多方面举措,为守护水资源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贡献力量。未来,仍需持续发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让生命之源得以长久滋养大地。咨询热线:15684397985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