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信息

新闻资讯

neWSCENTER
十年治水绘就碧水画卷水资源保护迈向系统治理新阶段 时间:2025-11-17   访问量:0

    水利部2025年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2.7%,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升,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转折性变化。与此同时,《碧水之路——水污染治理行动十年回顾和展望》报告指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98.69%,国控断面I-III类水比例从2014年的63.1%跃升至2024年的90.4%,十年治水之路交出亮眼答卷。


水资源保护


    城市治水:黑臭水体清零与设施升级并进

    在珠江三角洲腹地,广东省佛山市某乡镇的三茄涌曾因生活污水直排、底泥淤积沦为黑臭水体,夏季污物漂浮、冬季臭气弥漫。当地践行“流域规划、综合治理”理念,通过截污管网建设将沿岸污水全面收集至处理厂,同步完成1400立方米清淤工程,并增设生态浮岛修复水生态。如今的三茄涌水质呈浅绿色,黑臭现象彻底消除,成为城市治水的典型样本。

    截至2023年末,全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达95.25万公里,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提升至2.27亿立方米。大规模监测网络与排污许可制度的建立,让城市水环境治理有了精准抓手,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实现清零,市民身边的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农村治理:因地制宜探索可持续路径

    针对农村污水处理“建不起、用不起、管不好”的痛点,各地探索出差异化治理模式。四川省巴中市推行“分层截留资源化利用”模式,将“黑水、灰水”分类处理,设施容积减少17%—25%,全市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80%,惠及110余万人。


水资源保护


    云南开远市则构建“生态处理—微动力处理—深度处理”梯度技术路线,存旧村采用“厌氧—缺氧—好氧”一体化设备,日处理38.31立方米生活污水,达标尾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干塘子村通过“预处理+人工湿地”工艺,让污水处理站变身生态景观。目前开远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3.08%,主要河流断面水质提升至Ⅲ类标准。

    工业减排:科技破解高难度废水治理难题

    工业废水治理领域,技术创新成为关键支撑。江西某工业园区采用“预处理+芬顿破络+沉淀+树脂深度处理”集成系统,成功将络合镍废水浓度从0.5mg/L降至0.05mg/L以下,实现2万吨/日规模的稳定达标排放。该技术通过专用螯合树脂靶向吸附重金属离子,树脂可再生重复使用,大幅降低运行成本。

    宁夏某矿区的矿井水及煤化工废水处理项目更实现“零排放”突破,采用膜浓缩加蒸发结晶技术,年产回用水24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一年的饮水量,同时回收一级氯化钠、无水硫酸钠等资源,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水资源保护


    中科蔚蓝提醒您:尽管成效显著,水资源保护仍面临农村治理率待提升、工业复杂废水处理成本较高等挑战。未来需持续深化“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协同治理,扩大非常规水源利用规模,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从城市管网到乡村湿地,从工业车间到江河湖畔,治水攻坚正以系统思维守护着每一滴清水,让水资源安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咨询热线:15684397985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