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信息

新闻资讯

neWSCENTER
中国污水治理成效显著,但流域协同治理仍需深化 时间:2025-07-02   访问量:0



    近年来,中国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升级和跨区域协作,在重点流域水质改善、城市污水设施提标、农村面源污染防控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水资源分布不均、治理标准差异、生态修复长期性等挑战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强化流域协同治理与科技赋能,推动治水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水资源保护


    一、重点流域治理成效显著,生态修复进入“深水区”

    太湖治理实现历史性突破。2024年,太湖水质总体达到Ⅲ类,创30年来最佳水平,蓝藻水华首发时间较常年推迟93天,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首次提升至“优秀”等级。通过实施560个治太项目,流域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66.9万吨/日,入湖河道两侧秸秆全部离田处置,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太湖游船时隔20年重新通航,印证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白洋淀生态补水与农业灌溉协同推进。作为雄安新区生态治理核心工程,白洋淀2025年计划通过引黄、引江、水库水等多水源协同,实现入淀水量不低于3.5亿立方米,同时优化调度保障下游63万亩农田春灌用水。通过“南调北引、东西贯通”的水动力格局,淀区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重现湿地。

    二、城市污水设施升级提速,再生水利用打开新局面

    太原探索污水资源化全链条模式。作为黄河流域严重缺水城市,太原建成7座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污水118万吨,再生水回用率超25%。晋阳污水处理厂通过地下式设计和20余道工艺,将污水转化为地表水Ⅴ类标准的再生水,回用于工业冷却和汾河生态补水。污泥经碱性热水解处理后制成有机肥料,每日处理能力达500吨,年产值超千万元。2024年,太原完成雨污分流改造97.69公里,城市排水能力提升30%。

    重庆构建西部最大污水处理集群。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工程预计2025年6月投运,届时处理能力将达120万吨/日,居全国前五。该厂采用A2/O+砂滤工艺,出水水质优于一级A标准,服务人口近300万。2024年,重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5万吨/日,全市累计建成93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570.4万吨/日。


水资源保护


    三、农村污水治理创新模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广东饶平“一村一策”激活乡村治理。针对人口密集村,饶平县将闲置臭水塘改造为生态塘,种植美人蕉、投放鲢鱼,构建“污水收集—生态消纳—尾水灌溉”系统。上东村通过16座生态塘和2座处理设施,每日消纳污水160吨,年运维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75%,同时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2024年,饶平提前完成222个村污水治理任务,相关经验入选全省改革典型案例。

    揭阳白坑村探索“污水治理+产业融合”路径。该村引入光伏动力微生物处理技术,将生活污水转化为茭白种植用水,每年节水18万吨,节省化肥成本16万元。80亩茭白基地年产值达60万元,村集体增收7.2万元。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水质和土壤,实现农产品可溯源,打造“污水—生态—产业”闭环。

    四、科技赋能治水,智慧监测提升治理精准度

    杭州构建“天空地”立体监测体系。水涛庄水库通过48处监控、无人机机场和高空鹰眼,实现“一屏统览”水库运行状态。AI识别技术自动分析监控画面,驱离违规人员效率提升50%。汾口镇打造治水客厅管理平台,集成水质监测、视频监控和应急指挥功能,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准确率达85%,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降低15%。

    湖州智慧排水平台实现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管网充溢度和雨污混接,平台累计识别隐患点786个,处理效率提升200%。在2024年8月强降雨中,平台提前20分钟预警,内涝处理时间缩短40%。动态调度机制优化泵站与污水处理厂协同,避免管网超负荷风险。


水资源保护


    五、挑战与对策:从“局部治污”到“系统治水”

    尽管成效显著,中国污水治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流域治理标准不统一,如太湖、长江等跨省流域需强化上下游协同;二是农村治理“重建设轻运维”,部分设施因资金短缺闲置;三是水资源刚性约束尚未完全落实,部分地区仍存在超采和浪费。

    对此,专家建议:一是建立流域统一监管机制,如借鉴黄河保护法经验,推动长江、珠江等流域立法;二是完善农村运维长效机制,通过“以工代赈”吸纳村民参与管护;三是深化水权交易与再生水定价改革,如太原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实现生态效益货币化。

   中科蔚蓝提示您: “治水兴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太湖碧波重现到白洋淀生态复苏,从城市污水“变废为宝”到乡村污水“化害为利”,中国正以“系统观念”破解治水难题。未来需进一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成为常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咨询热线:15684397985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