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信息

新闻资讯

neWSCENTER
国家战略引领下的系统治理:中国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5-07-08   访问量:1001


    ——从长江到黄河,生态修复与技术革新重塑水生态格局

    近年来,中国以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治理与技术创新,推动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从城市地下净水厂到农村生态湿地,从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到湖泊生态修复,多地实践证明,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为原则的治理模式正成为破解水生态难题的关键路径。


水资源保护


    一、国家战略驱动:从“九龙治水”到系统治理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生态保护的两大核心区域,近年来通过跨区域协同治理实现了从单一治污到全流域修复的转变。在长江中下游,铜陵等城市通过规划环评审查严格化工项目准入,推动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财政向安徽拨付水污染防治资金3.1亿元,支持铜陵市实施长江水源地保护、经开区水生态治理等20余个项目,推动区域水质持续改善。

    黄河流域则通过国际合作探索生态修复新路径。2024年启动的世界银行贷款山东黄河生态示范项目,投资1.5亿美元在东营、滨州等地开展人工造林、湿地修复及盐碱地治理,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体系。该项目计划在2028年前完成湿地修复7.8万亩,为黄河下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二、技术创新赋能:智慧水务与生态工程并举

    城市污水治理正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地下治污、地上惠民”的双重目标。武汉黄孝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在铁路桥地下建成10万吨级全地下花园式净水厂,采用MBR膜过滤技术使尾水达到地表水准IV类标准,不仅为黄孝河提供生态补水,其地上部分的金桥体育公园更成为市民休闲新地标,形成“头顶打球、脚下治污”的绿色共生场景。该厂配套的智慧调度平台实时监控63座场站和2685公里管网,暴雨期间通过调蓄池和强化处理设施成功化解渍水风险,2022年武汉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0.9%。

    农村污水治理则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化利用模式。广东茂名市针对农户分散、地形复杂的特点,在塘边村等区域推行“黑水无害化+灰水灌溉”模式,通过三级化粪池处理后用于菜园消纳,实现污水零排放。浙江饶平县联饶镇山门村利用原有排水明沟改造暗渠,结合生态塘和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建设成本降低40%,年运维费用减少70%,形成“低投入、高可持续”的农村治污样本。


水资源保护


    三、多元共治格局:社会资本与公众参与激活治理动能

    在政府主导下,社会资本和公众正成为治理的重要力量。湖南大通湖通过“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十字方针,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近三年吸引投资超4.7亿元,占总投入的50%以上。当地渔民转型水草种植与生态养殖,形成“水草+螃蟹”产业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工业领域则通过制度创新破解零散污染难题。东莞在全国首创零散工业废水集中处理模式,建立“政府监管+第三方运营”机制,1.2万家企业通过统一平台登记废水转移,5家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达2550吨,2022年累计处理废水33.36万吨,推动9个国考断面全面达标。

    四、长效机制构建:从末端治理到全链条管控

    为确保治理成效,多地建立“按效付费”与智慧监管机制。武汉黄家湖污水处理厂通过厂网一体化运营,将进水BOD浓度提升至100毫克/升,同时利用分布式光伏年发电723.9万度,占厂内用电量的26.7%,入选国家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江西靖安县引入第三方运维单位,通过智慧化平台实现78座农村污水处理站的实时监控,但也暴露出管网检测设备不足、考核机制待完善等问题,为后续优化提供借鉴。


水资源保护


    中科蔚蓝提示:从长江岸线的生态复绿到黄河滩区的湿地重生,从城市地下的“隐形净水厂”到乡村田间的生态沟渠,中国正以国家战略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多元共治和长效机制,重塑人水和谐的生态格局。未来,随着“厂网河湖一体”治理模式的深化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中国有望为全球流域治理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水生态修复中国方案”。咨询热线:15684397985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