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信息

新闻资讯

neWSCENTER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治理成果 时间:2025-08-21   访问量:0

    近日,水利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我国水资源状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2024年,全国降水量和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多,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717.7mm,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1.4%;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1123.0亿m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7%。与此同时,大中型水库和湖泊蓄水相对稳定,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升,泉水流量有所增大。然而,即便在水资源量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及污水处理方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水资源保护


    从用水结构来看,2024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928.0亿m³。其中,农业用水量占比最大,为3648.4亿m³,占用水总量的61.6%;生活用水量为926.8亿m³,占15.6%;工业用水量为971.0亿m³,占16.4%;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为381.8亿m³,占6.4%。在供水方面,地表水源供水量为4892.4亿m³,占供水总量的82.5%;地下水源供水量为784.0亿m³,占13.2%;非常规水源供水量为251.6亿m³,占4.3%。与2023年相比,用水总量增加21.5亿m³,供水总量也相应增加21.5亿m³,其中非常规水源供水量增加显著,达39.3亿m³,这表明我国在水源结构优化方面有一定进展。

    尽管水资源总量在2024年有所上升,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老问题依旧突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的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面积占全国的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资源仅占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个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7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不仅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也给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高效利用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形势仍然严峻。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自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发布以来,我国在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进展。2024年,国控断面I-III类水比例从2014年的63.1%上升到90.4%,劣V类水从9.2%下降到0.6%,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但部分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对水环境的威胁持续存在。例如,一些工业企业为降低成本,违规排放未达标的废水,对周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在广大农村地区,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随意排放,使得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水资源保护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的有效路径,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成果。在贵州,水利系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乌江(思南段)通过落实三级河长制,开展清河行动等措施,近年水质监测均为Ⅲ类及以上,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为治理乌江34号泉眼的污水问题,相关企业累计投入资金16.6亿元,经过8个阶段的治理,泉眼总磷浓度从2010年的1500mg/L降低至目前的10mg/L。印江自治县的污水处理厂将污水排放标准提升至国家一级A标,切实从源头防治污染。

    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则构建了“精深治理+高效循环”水处理闭环利用体系,对矿井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通过改进升级铁北、灵东两个水处理车间的关键工艺,年处理达标水量达1200万立方米,其中超120万立方米的达标水输送到热电厂,实现了水资源的节能互补。同时,约600万立方米/年的优质水达地表Ⅲ类标准,用于“二卡湿地”生态补水;440万立方米/年用于露天矿坑生态治理;40万立方米/年用于浇灌矿区及周边灌木林草,实现了水资源在不同场景下的循环高效利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安全保护及污水处理工作,我国从政策法规、技术创新、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持续发力。在政策法规方面,生态环境领域陆续制定修改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多部涉水法律法规,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全面建立健全河湖长制,省、市、县、乡、村5级120万名河湖长履职上岗,民间河长和志愿者也广泛参与,形成了全方位的河湖管护体系。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建立健全,激发了各地守绿护水的内生动力,如安徽、浙江等24个省份在新安江、赤水河等流域(河段)开展了跨省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水资源保护


    在技术创新方面,各地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节水工艺。例如,一些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的膜处理技术,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水质标准;部分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实现了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降低了水资源消耗。此外,智慧水务系统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配,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保护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公众积极参与到水资源保护行动中来。他们通过监督企业排污、参与河湖清理等活动,为守护水资源贡献力量。环保社会组织也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中科蔚蓝提醒您:展望未来,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及污水处理工作仍任重道远。尽管在水量、水质及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污染隐患等问题依然突出。未来,需要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各行业深度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源头防控,严格工业企业排污监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河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让清澈的水流淌在祖国大地,造福子孙后代。咨询热线:15684397985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