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在生态环境部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介绍了这一情况。他表示,各地各部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2024年,碧水保卫战成绩显著,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太湖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
水环境治理持续深化。各地深入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沿江11省(市)、沿黄9省(区)累计查出排污口23万余个,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过90%;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
水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推进。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出台,推动跨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基本覆盖;相关部门印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选择50个水体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估和考核试点。
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各地累计划定2.4万个乡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群众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2515条重点河流环境应急预案“一河一策一图”编制,有效管控流域水环境风险。
我国湖泊众多,分布广泛,湖泊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相比河流更大。蒋火华介绍,“十四五”以来,湖泊保护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相关部门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老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新三湖(白洋淀、洱海、丹江口)及洞庭湖、鄱阳湖、乌梁素海等作为重点,逐一明确水生态保护要点及重点工程项目。同时,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生态环境部在长江流域选取13个湖库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并选取呼伦湖、岱海等受自然背景值影响明显的北方湖泊,科学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估,客观反映不同类型湖泊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状况。2025年上半年,全国210个重点湖库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提升至78%,白洋淀水质达到Ⅲ类,抚仙湖、泸沽湖、洱海等高原湖泊水质保持优良。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同人民群众对美丽河湖的期待还有差距,水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近期,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7个部门召开2025年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推进会,谋划“十五五”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部署下一步美丽河湖建设工作任务,重点是抓好“三个深入”。一是深入实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二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标志性战役,全域推进大江大河干支流、小微水体保护治理,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源安全;三是深入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在地方实践中,各地也积极探索有效的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模式。例如,湖北省郧西县作为汉江入鄂第一县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通过创新实施综合治理、构建“数智”护水体系、培育绿色产业集群等举措,全力守好汉水入库“第一道防线”。全县建设了481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累计完成农村厕所改造7.1万余户,建成1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886个易迁安置点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并组织389名三级河湖长、57名民间河长和125支志愿护水队常态化开展巡护,主要河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山西省则聚焦汾河这一“母亲河”,于2023年6月启动总投资上千亿元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以285个重点项目为支撑。在治污方面,聚焦汾河重点支流实施97个与断面水质提升紧密相关的重点工程,如晋中介休义安镇区域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覆盖周边10个村,吕梁文水县通过对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及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使磁窑河文水出境断面水质提升至地表水Ⅲ类。在补水方面,推进水源置换,如侯马市实施汾西灌区龙子祠泉向侯马市供水水源置换及北庄地表水厂建设工程,每年可减少地下水开采983万立方米;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再生水利用,运城市新绛县在多个村新建污水集中处理站,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绿化灌溉、农业生产。在绿岸方面,实施岸线修复提升防洪能力,如洪洞县汾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提升了水体自净与岸线生态修复能力,新绛县对汾河干流段堤防进行加高、加固改造。截至7月13日,该工程已完工202个项目,完工率70.9%。
水利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降水量和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多,大中型水库和湖泊蓄水相对稳定,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升,泉水流量有所增大。全国用水总量比2023年略有增加,用水效率稳步提升;非常规水源供水量持续增加,水源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717.7mm,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1.4%;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1123.0亿m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7%。全国用水总量为5928.0亿m³,其中生活、工业、农业、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各有占比。与2023年相比,用水总量增加21.5亿m³,供水总量增加21.5亿m³,同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4%和5.3%(按可比价计算)。
中科蔚蓝提醒您:总体而言,我国在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需持续发力,通过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全民参与等多方面举措,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让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湖泊都成为靓丽风景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咨询热线:15684397985
-
多地发力,共谱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新篇-山东中科蔚蓝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成为各地工作的重点,关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提升。各地积极行动,通过完善制度、靶向攻坚重点领域、聚焦民生保障等多维度举措,在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白银市为例,近年来该市围绕黄河生态保护,创新构建水...
查看详情 -
多维度发力,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成效初显-山东中科蔚蓝环保新闻站
在生态环境领域,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在这两大关键板块持续投入,从政策引导到实践探索,从技术革新到公众参与,全方位推动工作进展,一系列显著成效正逐步重塑我国的水生态环境格局。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
查看详情 -
多管齐下,全力推进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山东中科蔚蓝环保新闻站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关乎生态安全、人类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从政策引领到地方实践,从技术革新到全民参与,一系列积极行动正全方位重塑我国的水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
查看详情 -
多地区积极探索水资源保护路径,守护生态根基-山东中科蔚蓝环保新闻站
在当下,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性重要议题,而水资源保护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从广袤平原到山川河谷,各地正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力守护珍贵的水资源,为生态安全筑牢根基。 湖南在水生态保护领域成绩斐然。2024年,湖南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高达98.6...
查看详情 -
创新治理模式与全民行动并行,共护水资源生态新图景-山东中科蔚蓝环保新闻站
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成为各地发展的重要议题。从西南山区到华北平原,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同时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共同绘制水资源生态保护的崭新图景。 在贵州,乌江水环境治理迎来关键突破。2024年,乌江流域贵州段水质持续向好,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10...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