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信息

新闻资讯

neWSCENTER
水资源安全:技术创新与制度攻坚下的中国实践 时间:2025-09-02   访问量:1010

   

    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将有近18亿人口面临绝对缺水问题,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可能生活在用水紧张的条件下。在这场全球水危机中,中国的水资源治理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复杂图景——生态环境部2025年第一季度监测数据显示,全国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已达91.0%,但劣Ⅴ类断面仍占0.7%,主要超标指标集中在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等关键污染物。从城市到乡村,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保卫战正在技术创新与制度攻坚的双轮驱动下全面展开。


寻找水资源图 (13).png


    污染防治的结构性矛盾与突破

    中国水资源治理正面临着工业、农业与生活污染的三重压力。2025年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钢铁、化工等重工业排放的含重金属废水,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激增的生活污水,构成了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兴产业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电子、光伏等行业排放的含有机溶剂废水,对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提出了全新挑战。

    在这场攻坚战中,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国内某环保企业研发的智能膜分离系统通过超滤、纳滤与DTRO装置的智能化集成,构建起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三级处理链,实现了COD去除率≥95%、TDS去除率≥90%的优异效果。与传统工艺相比,该系统减少蒸汽消耗60%以上,运行能耗降低35%-45%,在染料中间体、农药原药等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配备的在线监测与云端监控功能,使关键水质参数实现实时可视化管理,为精准治污提供了数据支撑。

    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成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县城污水处理率需达到95%以上,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从实际进展看,北京碧水再生水厂的升级改造堪称典范。这座位于城市副中心的污水处理厂采用"地上生态公园+地下再生水厂"的创新模式,在仅占原址三分之一土地的情况下,将日处理能力提升80%至18万吨,出水水质从原来的劣五类提升至准四类标准,每年为周边河道提供稳定的生态补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实现100%资源化利用,广泛应用于景观补水、道路浇洒、工业冷却等领域,构建起完整的水循环系统。


寻找水资源


    城乡分野下的治理创新实践

    水资源治理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根据八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到2025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目标为40%,与城市污水处理率存在显著差距。这一差距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农村地区"建不起、养不起"污水处理设施的困境,成为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短板。

    广东徐闻县的探索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该县创新推出的"驿站型"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将污水处理设施与光伏储能、旅游服务相结合,打造集污水净化、光伏发电、农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资源驿站。在田洋村试点中,120吨/日处理规模的AO一体化设施不仅满足了污水治理需求,其配套的光伏充电桩每天还能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巧妙解决了运维资金难题。更具启发意义的是,那朗村根据人口密度科学分区,对200户以下片区采用16吨/天资源化利用设施,对人口集中区域配置30吨/天微动力处理站点,实现了治理成本的精准控制。

    相比之下,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污水治理已迈向更高水平。深圳市龙华区通过"厂网河库"一体化运营模式,将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紧密结合。该区建成的8593.65公里管网"网格化+专业化"运维网络,为2690个小区提供"管家式"排水服务,并通过全流域补水体系实现20条支流每日47.9万方的常态化生态补水。在再生水利用方面,龙华区已打通28个智能取水点,形成3公里服务半径全覆盖的输配网络,2025年上半年向重点区域供应再生水301.92万方,市政杂用领域再生水替代率超过90%。这种高密度城区的治水模式,为城乡结合部的水资源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的建立让水资源保护进入良性循环。观澜河从污染严重的"问题河流"蜕变为国家幸福河湖建设名单中的典范,印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龙华区在治理过程中不仅完成了1.02公里进厂污水主干管改造等硬件升级,更通过碧道建设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省级水经济试点观澜古墟累计接待游客超660万人次,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控源截污、生态补水、系统修复"的治理逻辑,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地区的选择。


寻找水资源


    制度保障与未来挑战

    水资源治理的长效推进离不开制度保障。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需达到40%左右,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方案特别强调生态流量保障,要求到2027年跨省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完成已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确定工作,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了制度依据。

    资金与技术的双重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中央财政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资源治理,政府购买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等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在广东徐闻县的实践中,EOD模式将污水治理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用产业收益反哺运维成本,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解决方案。技术层面,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加速了膜分离、智能监控等先进技术的落地应用。

    面对未来,水资源治理仍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首先是技术适配性问题,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污染特征,提供差异化的治理技术方案;其次是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破解农村污水治理的资金瓶颈;最后是提升公众参与度,北京碧水再生水厂通过建设科普馆、组建700余人的志愿团队,十年间累计影响5600万人次,这种公众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寻找水资源


    中科蔚蓝提醒您从全球水危机的大背景审视中国的水资源治理实践,既有北京、深圳等城市的技术引领,也有徐闻县等农村地区的创新探索,更有从国家到地方的制度设计与政策保障。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已从"十三五"末期的83.4%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91.0%,这一进步来之不易。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安全仍将面临严峻挑战。正如联合国专家指出的,保护森林集水区、维护自然水循环,与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同样重要,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18亿面临缺水威胁的人口带来希望,咨询热线:15684397985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