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信息

新闻资讯

neWSCENTER
水资源治理新格局:技术创新与制度革新双轮驱动下的中国实践 时间:2025-09-03   访问量:1008


    2025年盛夏,太湖宜兴水域的蓝藻打捞工黄小弟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坚守岗位,他手中的推流枪不断将藻水导向收集装置,身上的工作服在烈日下反复干湿交替。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北京槐房再生水厂内,全自动化污泥处理系统正将城市污泥转化为有机肥,每日产生的沼气可满足3000户家庭的用气需求。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水资源治理的生动图景。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立方米,用水效率持续提升,但水资源分布不均、污染防治压力仍存等问题依然突出,推动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技术创新、制度革新成为当务之急。


jiance1.jpg


    总量与质量的双重跨越:水资源现状的喜与忧

    水利部2024年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呈现出一组喜忧参半的数据:全国用水总量为5928.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比61.6%,工业用水占16.4%,生活用水占15.6%,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占6.4%。与2023年相比,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4.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3%,显示用水效率稳步提升。非常规水源供水量达251.6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4.3%,其中再生水利用量212.2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4.6亿立方米,水源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水质改善方面更是传来捷报,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达到90.4%;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保持Ⅱ类水质;太湖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地持续推进的水环境治理工程,以太湖为例,通过"围隔拦导—深井消纳"联动系统建设,构建了远岸水域蓝藻"拦截、导引、消纳"闭环处理链,当前挡藻围隔、加压控藻能力、藻水分离总能力均较上年提升20%以上,仅宜兴水域3个多月就打捞藻水108万吨。

    然而,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数据显示,长江流域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34.2%,珠江流域占16.8%,而黄河流域仅占2.6%,南方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可达北方河流的5-10倍。这种先天禀赋差异叠加气候变化影响,使得水资源安全面临多重挑战。2023年长江流域遭遇严重干旱,水利部门通过优化三峡、丹江口等水库群联合调度,成功保障了中下游供水、灌溉、航运和生态用水需求,流域控制性水库群蓄水量达1069亿立方米,为应对极端天气积累了宝贵经验。


1


    技术创新破解治理难题:从末端处理到循环利用

    在北京朝阳区高碑店再生水厂,每日100万吨污水经过改良AAO+超滤膜工艺处理后,清澈的再生水流向通惠河补充生态用水。这个全国首座百万吨级再生水厂采用"反硝化生物滤池+超滤膜+臭氧+紫外"的深度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北京市地标B标准,其中TN(总氮)控制在20mg/L以下,成为大型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标杆之作。更令人称道的是其智慧化管理系统,基于在线硝氮、正磷酸盐等监测数据构建的数学模型,实现了各功能单元的精准控制和流域水量的经济调配。

    同样位于北京的槐房再生水厂则开创了地下污水处理与地上生态景观相结合的新模式。其污泥处理中心采用世界领先的"热水解+厌氧消化+板框脱水"工艺,将污泥处理时间缩短一半,沼气产量提高50%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厂自主研发的厌氧氨氧化处理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不需额外投加碳源,运行电耗降低60%,TN去除率达80%以上,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90%。每年生产的10万吨污泥产品广泛用于林地利用、园林绿化等领域,每吨可替代0.67吨传统有机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循环。

    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金科环境的"城市水银行"理念正在重塑水资源管理模式。该公司在唐山南堡项目中采用膜分离技术构建"取水-用水-再生"全循环体系,年节水3175万吨,减碳952吨。其创新的"新水岛"智能净水系统通过AI智能体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处理能力覆盖2000-50000立方米/天区间,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的光伏、半导体、钢铁等多个高耗水行业落地应用。这种"工程产品化"模式将分散的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管网和工业用水户串联起来,使污水处理像造汽车一样实现标准化生产,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


1 (1).png


    制度革新筑牢保障体系:从河长制到联防联控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水资源治理体系现代化。大庆市创新构建的"政企双河长制"网格化水环境管理模式因其显著成效,入选2024年全国优秀环境公共关系示范案例。该市建成东北地区首套入河排污口智能云视频监控平台,安装摄像头454个,实现流域重点排污口可视化监管全覆盖。同步推进的还有6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增工业污水处理能力6.75万吨/日,实现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覆盖,加上安肇新河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使大庆市国家考核断面全部消劣,三次跻身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前三十名榜单。

    松辽流域的治理实践则彰显了跨区域协同的重要性。2024年,松辽水利委员会组织召开松花江、辽河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推动解决西辽河干流、老哈河河道治理等重难点问题。通过开展流域河湖库"清四乱"专项行动,累计解译流域河湖库6832个,处理图斑2.43万个,拆除取缔违法违规项目1672个。这种"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的治理思路在佳木斯市得到进一步延伸,该市在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推进会议上提出,要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组织开展"春季清河行动",在化冻前全面清理河道各类废弃物,同时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协作,强化执法监管。

    佳木斯汤旺河的治理蜕变成为制度创新成效的生动注脚。这条汤原县的"母亲河"曾因沿线污染直排和面源污染问题生态受损,通过实施"一河一策"方案,变"分段治"为"全域治":完成10处"乱占"林木清理,拆除坝外联排房6户,清理垃圾2712立方米;建设18个村级粪污收集点和3个综合处理中心;开展香兰镇污水处理厂及全县雨污分流改造,铺设雨水管线近50公里。如今的汤旺河汤原段连续多年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河口上游的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9项指标,成为入松花江前的可靠"岗哨",并在2019年获评"全国最美水站"。


1 (2).png


    未来展望:智慧化与绿色化的融合之路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水资源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国节约用水报告2024》显示,2024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35.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80,但农业节水潜力仍有待挖掘。水利部门正推进水权交易改革,国家水权交易平台2024年开展水权交易11312单,交易水量13.7亿立方米,通过市场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

    智慧化成为水资源管理的新趋势。松辽委正着力构建河湖管理数字化治理体系,推进智慧河湖建设;北京排水集团的再生水厂已实现基于在线监测数据的精细化调控;金科环境的AI智能体"水萝卜"实现了水处理工艺的智能优化和故障预测。这种"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管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变。

    绿色低碳转型则是另一重要方向。槐房再生水厂通过污泥资源化利用实现碳减排,每吨污泥产品相较于传统卫生填埋可实现碳减排2.6吨CO₂;金科环境的再生水技术通过替代新鲜水开采减少碳排放,唐山项目年减碳952吨的成效展示了水资源领域碳减排的巨大潜力。


寻找水资源图片 (1).png


    中科蔚蓝提醒您从太湖岸边的蓝藻打捞工到实验室里的水处理工程师,从河长制公示牌到智能监测平台,中国水资源治理正经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从"单一节水"到"循环利用"的深刻转变。2024年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的里程碑,印证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但水资源分布不均、季节性供需矛盾等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需要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让每一滴水都能在循环中创造价值,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咨询热线:15684397985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