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信息

新闻资讯

neWSCENTER
全球水危机下的中国答卷:从泉眼复涌到污水变清的治理实践 时间:2025-09-04   访问量:1007

    2025年3月,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冰川监测站传来令人忧虑的数据:过去一年冰川面积减少2.5%,一个世纪前的4000座冰川如今仅剩四分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山西晋祠的难老泉畔,游客们正惊叹于千年古泉持续复流的奇观——这处1994年断流的泉眼自2023年恢复涌流后,2025年监测水位已高于泉口出露高程1.22米。一减一增之间,勾勒出全球水资源危机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图景。联合国最新报告显示,全球一半国家的淡水生态系统已出现退化,90个国家正经历河流流量减少、水体萎缩等问题,而中国通过系统性治理,在地下水保护、污水处理等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jiance1.jpg


    全球水困局:少与多的双重挑战

    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显示,2023年成为30多年来全球河流最干旱的一年,欧洲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显著下降,北美五大湖水位低于正常水平5到20厘米,威胁着2000万美国人的饮水安全。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环境保护署调查发现,超过1.43亿美国人面临饮用水被有机氟化物污染的风险,这类"永久化学物质"正成为全球性的水质威胁。

    欧盟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仅有39.5%的地表水体达到"良好的生态状况",26.8%达到"良好的化学状况",汞及其他有毒污染物的扩散持续恶化着水环境。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全球水资源需求将超过供应的40%,大多数流域将面临淡水竞争,高收入国家GDP可能因此平均下降8%。

    在这场全球性危机中,中国的水情尤为复杂。作为世界上治水任务最繁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保障了全球近20%人口的用水需求,创造了全球18%以上的经济总量。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近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展现出水资源管理的中国智慧。


寻找水资源图片 (13).png


    地下水治理:从干涸到复涌的逆转

    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监测数据记录着一场静默的革命。陕西富平县的监测显示,当地超采区地下水水位从2015年的57.28米回升至2024年的41.80米,升幅达15.48米,干涸近40年的温泉河泉眼重现涌流。这种变化并非个例,北京断流多年的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实现复涌,河北邢台百泉自2021年7月以来持续复涌形成约790亩水域,山西晋祠泉域地下水开采量从最高时的4.51亿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1.978亿立方米。

    "晋祠泉的复流是综合治理的结果。"山西省水利厅水文水资源管理处处长张天锋表示,通过煤矿兼并重组、地下水关井压采、水源置换等组合拳,太原地下水在总供水量中的比例已从83.5%下降到25.8%。这种精准施策源自国家层面的系统规划,《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总体下降,超采量较上一轮减少50.3亿立方米,降幅达31.9%,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51%。

    济南的实践则展示了生态补源的创新路径。卧虎山水库自2002年实施生态补源以来,累计向玉符河补水5.2亿立方米,助力趵突泉等泉水持续喷涌21年。2025年春季枯水期,水库仍保持每天25万立方米的下泄量,全年已补水700万立方米。邢台市更将经验上升为制度,通过《百泉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立法,建成基于国产GIS技术的泉域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岩溶水的精准管控。


寻找水资源图片 (12).png


    污水处理革命:从末端治理到系统攻坚

    在广东中山市小榄镇,永丰涌的居民们见证了家门口的"治水奇迹"。这条曾经的黑臭水体经过截污管道铺设、污水一体化处理站建设和岸线生态修复,如今已实现水清岸绿。"我们拆除了63户临河房屋,新建截污管道248公里,42条河涌全部进场施工。"小榄镇治水办负责人介绍,与2021年相比,当地劣Ⅴ类河涌减少30条,重度黑臭河涌减少9条,东升污水处理厂扩建后日处理能力达3.5万吨,全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65%。

    这种系统治理思路在全国得到推广。国务院2024年度环境状况报告显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已提高到76%左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西藏自治区更是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2023年底县城及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9.01%,预计2025年底将突破90%。

    技术创新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供了支撑。在陕西汉阴县,"县城+集镇"的联动治理模式覆盖所有集镇,通过搭建信息化控制平台,实现1座县级污水处理厂与8座镇级污水处理站的数据互联。"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管理,实现无人值守。"汉阴县污水处理厂厂长刘超介绍,县城污水处理率已达96.2%,处理后的污水经紫外线消毒后达标排放,部分进入湿地生态系统。

    膜生物反应器(MBR)等先进技术正在加速落地。浙江杭州2000吨/日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广东东莞虎门镇100吨/日污水处理站等均采用MBR技术,出水水质全面达标。同济大学夏四清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会议上展示的Pd-MBfR技术,实现了高氯酸盐与硝酸盐的协同去除,为难降解污染物处理提供了新方案。


寻找水资源图片 (11).png


    再生水利用:从废水到资源的跨越

    乌鲁木齐的再生水利用数据勾勒出水资源循环的新图景:2024年全市再生水回用量达1.28亿立方米,利用率47%,其中5538万立方米用于工业生产,7315万立方米用于城市绿化及景观环境。这种"变废为宝"的实践正在全国推进,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广州市荔湾区通过"一涌一策"精准治理,实现辖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东朗省考断面水质连续5年达到Ⅲ类标准。"我们对422个问题实行拉网式排查整改,完成率100%。"荔湾区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针对驷马涌、东塱涌等7条河涌制定的个性化方案,推动18条重点支流持续改善。

    从华北平原的泉眼复涌到岭南水乡的污水治理,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将地下水、地表水、再生水统筹规划;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从GIS监测到MBR技术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三是完善制度保障,通过立法、规划、标准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世界自然基金会报告显示,水资源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年度经济价值高达5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0%,中国的治理经验正为全球水安全提供宝贵借鉴。


寻找水资源图片


      中科蔚蓝提醒您2025年世界水日主题聚焦"冰川保护",而中国的实践证明,面对全球水危机,通过科学治理和技术创新,人类完全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从晋祠难老泉的潺潺流水到小榄镇河涌的鱼翔浅底,这些生动案例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的治水华章,也为构建韧性水系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咨询热线:15684397985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