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信息

新闻资讯

neWSCENTER
水资源安全:在短缺与污染的双重危机中探寻出路 时间:2025-09-10   访问量:0

     当北京亮马河的天鹅在再生水补给的河道中嬉戏时,中国北方58万平方公里的干旱土地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缺水困境。这种鲜明对比揭示了我国水资源安全的复杂现状:人均水资源量仅24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却有超过400座城市供水不足,约20%人口饮用不符合标准的水质。在全球变暖加剧干旱风险的背景下,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问题每年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分别高达100多亿元和400多亿元,水资源安全保护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水资源安全


    我国水资源面临"量质双缺"的严峻挑战。从数量上看,北方地区缺水总面积超过58万平方公里,北京等40座城市面临严重缺水。从质量上看,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直排导致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遭受污染,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全球范围内,约18亿人饮用受排泄物污染的水源,每年因不安全饮用水及不良环境卫生条件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84.2万,这一数据为我国水资源保护敲响警钟。

    在应对挑战方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再生水利用成为突破口。重庆市计划到2025年改造建设污水管网5500公里以上,实现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以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的目标。北京市的实践则展现了再生水利用的巨大潜力,2024年北京再生水利用量达13.23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供给总量三成多,其中河湖补水再生水占比高达70.5%。


水资源安全

    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为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范例。小米汽车北京工厂通过先进的水处理系统,实现70%污水处理后回用再生产,一年可节省水费约378万元。该工厂水处理中心的再生水养鱼实验,直观展示了污水处理技术的成熟度。在农业领域,尽管传统灌溉方式仍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但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正在逐步改变这一现状。

    气候变化加剧了水资源安全的不确定性。过去半个多世纪,全球干旱区面积增加了约261万平方公里,东亚地区新增半干旱区面积占全球新增面积的50%。干旱事件频发与强度增大,使得我国水资源管理面临更复杂的挑战。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25年报告显示,公众和专家对水质改善和污染治理的行动意愿强烈,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社会基础。

    面对挑战,需构建"技术创新+制度保障+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在技术层面推广再生水利用等成熟技术,在制度层面落实河长制等管理创新,在公众层面提升节水意识。正如北京通过2429公里再生水管线构建的水资源循环网络所示,只有将水资源保护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才能在缺水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安全


    中科蔚蓝提醒您:水资源安全保护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生存质量,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生态遗产。在全球干旱风险持续加剧的背景下,每一滴经过处理的再生水,每一段新建的污水管网,都是守护蓝色星球的重要努力。咨询热线:15684397985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