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信息

新闻资讯

neWSCENTER
全球水危机下的中国实践:从危机预警到技术突围 时间:2025-09-18   访问量:1012

    2025年8月,《科学进展》期刊发布的卫星观测数据显示,北半球已形成四大"超级干旱带",陆地干旱区域年扩张面积相当于两个加利福尼亚州,全球75%人口所在国家面临淡水资源持续减少的威胁。这一预警为人类敲响警钟,而中国正以系统性治理回应这场关乎生存的挑战。


高标准.jpg


    全球水资源危机呈现双重态势。一方面,地下水过度开采成为"隐藏的罪魁祸首",占陆地水资源流失量的68%,美国西部灌溉用水配额削减30%,中东粮食自给率跌破50%;另一方面,水体污染加剧供需矛盾,欧盟仅39.5%地表水体达到良好生态状况,美国1.43亿人面临饮用水污染风险。

    在此背景下,中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支撑着近20%人口和18%经济总量。水利部等五部门2025年联合印发的节水新政提出,到2030年非常规水利用规模需达300亿立方米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北京某大学院士团队研发的厌氧氨氧化耦合技术,氮磷去除率均达97%以上,已应用于国内20余座污水处理厂。苏州高新某水质净化厂采用HPB技术,在不新增用地情况下,日处理能力从8万立方米提升至10万立方米。苏州工业园区某污水处理厂更创新"光伏+湿地"模式,5.72MW光伏电站年减排二氧化碳3486吨,尾水经湿地净化后达地表水Ⅳ类标准。


水资源保护


    治理体系构建体现系统思维。黄河流域实施"四水四定"刚性约束,通过古贤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统筹防洪减灾与生态补水。北京市计划2025年实现污水处理率98%、污泥资源化利用率100%的目标,新建170公里再生水管线推动生态补水。日照市研发的污泥绿化回用技术,将污水处理副产品转化为土壤基质用于矿山修复,获山东土木建筑科技一等奖。

    城乡协同推进是中国治理的鲜明特点。晋城市提前完成农村污水治理任务,2025年治理率将达26%,198条黑臭水体治理惠及20万群众。这种全域治理思路与以色列90%废水回收率、荷兰智能地下水调控等国际经验形成呼应,共同探索可持续路径。

    水利部专家座谈会上专家强调:"水安全韧性建设需要防洪减灾与资源保障并重。"这一观点在政策设计中充分体现——从农业节水增效、工业循环利用到城镇再生水利用的全链条制度体系正在形成。按照规划,到2035年中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水资源保护


    中科蔚蓝提醒您:全球水危机警示我们,水资源保护没有旁观者。当卫星数据持续发出红色预警,中国实践表明:唯有将科技突破、制度创新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才能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挑战中,守护好生命之源。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言,保护湿地、提升用水效率、修复供水管网的每一项行动,都是在为子孙后代守护蓝色星球。咨询热线:15684397985


推荐文章